去年到蘭嶼時,住在漢人所開的民宿,我們要求要參觀「傳統地下屋」時,他說那種房子又黑又低,沒什麼好看的,的確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,都認為「地下屋」這種建築是很落後的,1966年蔣夫人宋美齡體恤達悟族人住在落後的地下屋中,興建了566戶國宅,希望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,但當地人習慣了地下屋,不願搬遷,於是政府強制拆除蘭嶼傳統地下屋,只好搬入新屋,等他們入住後,不到幾年卻發現皆是海砂屋,最後都拆掉。這都是以自已的眼光或感覺來對待原住民。

    其實「地下屋是蘭嶼祖先智慧的代表與結晶」地下屋的結構、特性,全是因應島上地形、氣候而建的,蘭嶼位在東南亞海洋低氣壓與東北亞大陸氣流的交會點,夏季常有颱風侵襲,冬季更有強烈東北季風吹襲,全年強風日數達200多天,因為這樣高溫、多雨、多風的氣候形態,發展出半穴居的地下屋建築,冬暖夏涼,防颱、防風、防震,土層也具隔熱隔音效果。
    一般而言,蘭嶼人完整的「家屋」,是由主屋(Vahay)、工作房(Makarang)及涼台(Tagakal)組成,這3個建築物又共同圍出1個前庭。建材取自然素材純手工打造,主屋面向大海,建在地穴中,地上露出屋頂,住戶在冬季會睡在主屋內,這裡也是煮食、生育、貯物及舉行祭儀的主要場所。在主屋內煮食的另一主要原因,是樑柱皆由木材搭建,在屋裡燒柴、烹飪或燻魚,黑煙附在木材上可防蟲蛀。工作房則較主屋高,半地下、半高架式,夏季可供睡眠用,也是手工藝製作及招待客人的場所,有頂無壁的涼台則建在通風好、視野佳的地方,是人們聊天、工作、午休的好地方。拆除
     在蘭嶼六個部落中以野銀部落的地下屋最多,很多人對此種房子仍眷戀不已,不願將其改建成樓房,因而讓傳統建築得以保留,成為地下屋保存最完整的部落。
地下屋009.jpg - 地下屋
參觀傳統地下屋每人200元,有專人導覽,沒付費請勿擅自進入。
地下屋053.jpg - 地下屋
路旁達悟族老人,徵求她同意後與我們合影,問她幾歲了,她說活太久,忘記了。好妙的回答,希望大家也能忘記年齡。
地下屋002.jpg - 地下屋
沿著這條小巷進入傳統地下屋。
地下屋003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004.jpg - 地下屋
蘭嶼傳統住屋,是因應酷熱而多風的氣候所發展出來的居住方式,特色為半穴居,一般來說包括地下主屋、工作房和涼台三個部分。主屋又稱為「地下屋」,築在低於地面1至2公尺深的地穴,冬暖夏涼、隔熱效果佳,加上能躲避颱風,真的很有功能。
情人洞002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038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通常面對大海,屋前有靠背石。基本上,沒有成家者的前庭不可放靠背石, 通常靠背石有兩塊,若女主人去世則將 左方靠背石放倒,男主人去世則將右方靠背石 放倒,小孩子不能坐靠背石;若靠背石多於兩 塊,是為客人所準備。

地下屋外觀。
地下屋011.jpg - 地下屋
有石階可下到主屋。
地下屋018.jpg - 地下屋
整體建築可分成三層,最前頭為客廳,招待客人或吃飯都在此處。
地下屋012.jpg - 地下屋
由客廳進入臥室的門很小,進入其中必須跪著爬進去,並且屈膝而坐,甚至完全無法站立。
地下屋014.jpg - 地下屋
在主屋內煮食的主要原因,是樑柱皆由木材搭建,在屋裡燒柴、烹飪或燻魚,可防蟲蛀。
地下屋013.jpg - 地下屋
情人洞008.jpg - 地下屋
裏面不能進入,只能探頭看。
地下屋015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016.jpg - 地下屋
壁上掛著豬的下顎骨,越黑的年代越久,較白的是剛掛上不久的。
地下屋020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021.jpg - 地下屋
中間為臥室以及廚房,後頭則為煙燻飛魚、祭祖的空間。拆除
地下屋019.jpg - 地下屋
最內層是儲藏室,目前是擺放傳統文物的地方。
地下屋022.jpg - 地下屋
屋內光線不足,通風也不太好。
地下屋044.jpg - 地下屋
屋內燻飛魚的地方。

聽聽導覽員講解。
地下屋031.jpg - 地下屋
情人洞007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035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005.jpg - 地下屋
有頂無壁的涼台建在通風好、視野佳的地方,是人們聊天、工作、午休、進餐等休 閒使用的地方。
地下屋008.jpg - 地下屋
地下屋029.jpg - 地下屋
工作房則較主屋高,半地下、半高架式,夏季可供睡眠用,也是手工藝製作及招待客人的 場所。
地下屋034.jpg - 地下屋
導覽小黑真的很黑,在蘭嶼皮膚黑才是生存之道。
地下屋046.jpg - 地下屋
這個老達悟人很好客,我們路過時,他招呼我們一定要進去坐坐,與我們聊得很高興,
地下屋049.jpg - 地下屋
他家屋內比較現代化了。
地下屋050.jpg - 地下屋
部落內的豬是放生養的,我們不習慣,他們認為很自然。

地下屋055.jpg - 地下屋
「地下屋是蘭嶼祖先智慧的代表與結晶。」在高溫、多雨、多風的氣候形態,發展 出半穴居的地下屋建築,冬暖夏涼,防颱、防 風、防震,土層也具隔熱、隔音效果。 目前野銀地下屋只剩下30多戶,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拆除 拆除公司 拆除工程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orothycunnw5 的頭像
    dorothycunnw5

    dorothycunnw5的部落格

    dorothycunnw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